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創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 更多
學部組織
工作動態/ 更多
工作動態/ 更多
文化副刊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一項案例研究對10名健康受試者進行了35年監測,調查了人體對其他四種類似新冠病毒的冠狀病毒的免疫力,提示對新冠病毒的保護性免疫力的持續時間可能是短暫的。相關結果日前發表在英國《自然·醫學》雜志上,研究結果顯示在初次感染一年后,同一種季節性冠狀病毒頻繁發生再感染,這表明在依靠長期免疫政策的同時,仍需對病毒保持警惕。
雖然有關暴露于新冠病毒后發生再感染的證據有限,但一般認為確實存在冠狀病毒再感染的情況。為了對未來的新冠病毒疫情暴發做好準備,了解對再感染能保持多長時間的免疫力這一點至關重要。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團隊研究了四種會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人類季節性冠狀病毒——HCoV-NL63、HCoV-229E、HCoV-OC43和HCoV-HKU1。他們假定,這些冠狀病毒所共有的特征可能代表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所有人類冠狀病毒。
為了了解季節性冠狀病毒感染的發生頻率,團隊檢查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阿姆斯特丹的10名健康成年男性體內定期收集的總共513份血清樣本,并測量了每一種季節性冠狀病毒的核衣殼蛋白(一種豐富的冠狀病毒蛋白)抗體的增加(抗體的增加被認為是一次新的感染)。他們觀察到每個患者有3到17次冠狀病毒感染,再感染時間在6到105個月之間。在初次感染12個月后,經常觀察到再感染。
團隊還發現,6月、7月、8月和9月在荷蘭采集的血液樣本中,四種季節性冠狀病毒的感染率最低,這表明溫帶國家冬季感染頻率較高。他們認為,新冠病毒在大流行后可能會出現同樣的模式。
雖然還需要利用更大的隊列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但目前的結論是,所有四種季節性冠狀病毒都會頻繁發生再感染,這表明它可能是所有人類冠狀病毒的共同特征,包括新冠病毒。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